小庭院里乾坤大
仲秋时节,记者在鄄城县彭楼乡王堂村王清龙家的小院里,见到了一个占地约80平方米的灵芝大棚,外型与蔬菜大棚相似,一部分在地下,上面盖有草苫子,里面横放着一排排的货架,架上排列着装有菌种的塑料袋,灵芝便从这些袋子中长出。王清龙的爱人告诉我们,这一棚用了5000多斤料,现在该收第一茬了,能收3000多公斤,每公斤能卖43元。随同的镇干部指着灵芝上的红色粉末状东西说,这是孢子粉,灵芝成熟有的自动飘出,收好了,一个棚能收孢子粉10公斤,每公斤190元,仅这一项成本就能收回来。如果不是亲眼看到,很难想象,普通的农家小院居然能创造出近万元的经济效益。
说到孢子粉,王清龙的爱人插了嘴:大棚里一天得上几遍水,地上的孢子粉没法收,这不,俺几户一商量,准备买个吸尘器试试。种灵芝还得买吸尘器,这事听着都觉得稀罕。
在王堂村,像王清龙这样的大棚,全村就有72个,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,预计收入可达80万元,全村495人,仅此一项人均可收入1600元。说起庭院经济近年的发展情况,王孟忠说:这个村只有310亩耕地,其中还有100亩果园,人多地少,再不想点别的致富法是不行的。从1991年开始,在乡、村两级的帮助下,大伙开始在庭院里种灵芝、养鲶鱼,效益很好,现在又有不少人在家搞猪鬃加工、地毯加工、养鸡、养狐狸的。如今是家家庭院有项目了。
种灵芝效益不错,猪鬃加工同样效益不少。这不,村民王孟林在他的小院里“招兵买马”搞起了猪鬃加工。据正在干活的几个女工讲,猪鬃加工很麻烦,一般每人每天可加工猪鬃2.5公斤左右。像王孟忠这样的加工户,一年能加工猪鬃上万斤。
看了不少庭院,却没看见养鲶鱼的,王孟忠解释说:过去院里养鱼,换水太麻烦,今年村里在村北头沙河边建了48个高标准水泥养鱼池,每个55平方米,共养鲶鱼7万多尾,全部承包给了个人,养鲶鱼已从庭院里“走”出来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