菏泽城市建设发展生力军:民工写实
10月27日早7时50分,记者来到菏泽市解放大街与句阳路交叉口,这里已聚集了几百名农民工,还有人骑着自行车或骑摩托车、电动车,不断地赶过来,他们带着铁锨、瓦刀等工具,聚集在这里等活儿。
来自牡丹区马岭岗镇胡庄村的老胡告诉记者:“我是干油漆活儿的,经常来这里等活儿,还没有吃早饭呢!都三四年时间了,我也习惯了。”老胡说,他家有四口人,两个孩子上学,妻子在家种地。为了手头富裕一些,他每天都来这里挣点 “外块”。他每天四点多起床,带着油漆工具骑近20公里的路赶到城里。因为来得早,在家里吃不上早饭,趁着等活的空闲时间,他就到在小摊上花一块多钱喝一碗胡辣汤。如果运气好,来了就能找到活儿,那么他就顾不上吃饭了。
老胡说,他们找活儿的方式就是盯着来往的市民,看到有人想停下来,就立即围上去。“有什么活儿?”“找几个人?让我去吧。”一旦成交,他们便喜滋滋地跟随而去。
像老胡这样的农民工,菏泽市区每天都会聚集三四千人之多。他们大都来自菏泽城周围的农村。由于城市的发展,土地越来越少,他们大多靠这种方式,维持一家人的生计。时间长了,菏泽城就自发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劳务市场。据了解,这样的劳务市场主要分布在市区解放大街环城公园路口、长江路与牡丹路交叉口、曹州路与解放大街交叉口、双河立交桥附近及黄河路鄄城路口等。
游走在城市边缘
双河立交桥是菏泽市区东部的交通枢纽,而桥下却自发形成了劳务市场。每天上午,这里就会聚集不少人。熟悉情况的市民刘先生说,由于这里位置特殊,立交桥下一年四季总是聚集着一群人,多时达上千人。他们大部分都是附近乡镇的失地农民,主要做一些临时性劳务,如农忙帮工、临时性工程、私房维修、家具制作等。
来自菏泽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水井村的田善东,虽然只有40多岁,但看起来却是一脸的沧桑。他告诉记者,没活儿的时候他们就躺下来睡一会儿,饿了,吃一个凉馒头或者啃一袋方便面,他们很少舍得花钱在街上吃饭。“土地被开发了,年龄也大了,又没有技术,出去打工没人要,只能靠打零工,一个月挣四五百块钱。要用这些钱养一大家人呢。”田善东笑着说,话语间饱含着些许酸楚。
在这群打工者里面,有一位来自单县终兴镇的刘姓青年。他告诉记者,他今年刚20岁,当初抱着打工攒点钱,将来回家结婚、做点小生意的想法来此打工。如今,已经两年了,他们一年四季住在立交桥下,碰到刮风下雨,或冬天实在太冷的时候,就和几个人凑钱去小旅店凑合一夜。他说,出门在外,最怕身体不好,一有病就要几天干不了活儿,实在撑不下去了才到附近小诊所看看。
在菏泽解放大街环城公园路口,记者发现,大部分民工都在交警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引导下离开,去火车南站政府新规划的劳务市场去等活儿。只有一位50多岁的男子,蹲坐在附近的报刊亭前,闷闷地抽着烟。报刊亭后边停着他的破自行车和铁锨。
“你怎么不到新劳务市场去?这里是非法的劳务市场,要被取缔了。”记者上前和他交谈。
“我在等老主顾。我离开了这里,他们就找不到我了。你看,我眼睛不好使,力气也不大,和别人竞争,我不行。我都是等老主顾给我介绍活儿。”这位老汉说。
“他干起活儿来可卖劲了,人实在,信誉好,还有不少回头客,只要有他能干的活儿,就有人点名去找他。”报刊亭老板告诉记者。
攀谈中记者了解到,这位老汉叫高青,是牡丹区万福办事处高庄村人。家里有年迈的父母、患痴呆症的妻子和抱养的女儿,共五口人。前几年雷泽湖开发占用了他家的地,现在家里只有两亩多地了。三年前,为了养家糊口,他来到菏泽城里打点零工,每天能有几十元的收入。
和城市一同“成长”
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,近年来,随着市区自发劳务市场规模的不断发展,其影响力越来越大,“到劳务市场淘金去”,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这个行列,年龄层次也越来越年轻。不少家庭妇女也加入进来。这些农民工每天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同时,也在服务中得到一定的报酬。
据菏泽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牡丹区大队大队长马涛介绍,菏泽市区的农民工自发劳务市场起步较早,早在二十多年前,曹州路原地委党校附近,就有许多的木工聚集,不少市民找木工就到那个地方。随着城市用工种类的增多、需求量增大,近几年又在多个地方自发形成了瓦工市场、油漆工市场,人员成分也越来越复杂。这些劳务市场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市民生活,但由于缺乏有序的管理,加上个别务工人员素质较低等原因,成为近年来市民们反映强烈的热点和焦点话题。
这些临时务工人员,过着和城市居民完全不同的生活,却逐渐成为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他们游走在城市的边缘,和这个城市一同“成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