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光:菏泽发展要转变作风 真抓实干
转变作风 真抓实干
举全市之力加快六大支柱产业发展
——陈光同志在市经贸委调研时的讲话要点
(2005年12月13日 根据录音整理)
今天到市经贸委调查研究,目的是了解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,查找存在的问题,分析产生的原因,总结经验教训,进一步统一思想,明确目标,研究措施,落实任务,促进六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,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。刚才,爱作同志就我市六大产业发展情况做了系统汇报,发改委、林业局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,谈得都很好。市委对六大支柱产业发展一直非常关注,我也围绕这一问题搞了一些调研,进行了认真思索。下面,我谈四点意见,供大家参考。
一、正确认识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现状
去年2月4日,张高丽书记在加快菏泽发展现场办公会议上提出了“重点突破、工业立市”的重大发展战略;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,4月28日召开的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作出了《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》,同时提出大力发展我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;经过科学研究、反复论证,12月份制订出台了《关于加快发展六大产业的若干意见》。近两年来,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围绕六大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,取得了很大成就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:一是规模膨胀较快,支撑作用开始显现。今年1-11月份,规模以上六大产业工业企业发展到585户,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7.38%;完成工业增加值89.89亿元、销售收入296.49亿元、利税17.59亿元、利润8.53亿元,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0.26%、81.23%、87.95%、89.78%。二是投入大量增加,发展后劲明显增强。1-10月份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2亿元,增长63%;其中工业投入214.4亿元,增长80.5%,占全部投入的61%。工业投入中六大支柱产业占到80%以上。最为关键的是,拉动支柱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发展较快,开始见到成效。三是注重技术进步,创新能力不断提高。建成了一批企业技术中心,其中省级8家,市级24家;推广了一批先进技术成果;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,其中省级21项;企业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。四是产品档次提升,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。达驰牌变压器荣获“中国名牌产品”称号,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名牌产品“零”的突破;引进了艺达、鲁花两个国家级名牌产品;省级名牌产品达到21个。橡胶防老剂、橡胶促进剂、戊二烯等多个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。
同时应该看到,当前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。主要是规模不大,档次不高,竞争力不强。一是两小。产业规模小,企业规模小。六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,有的还达不到真正的支柱产业标准;六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户均197人、资产3356万元,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。二是两低。产业层次低,技术水平低。资源密集型、劳动密集型企业多,高新技术企业少,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。三是两差。产业聚集度差,产业链条完整性差。除市开发区西区医药产业群初具规模、东明石化产业聚集度相对较高外,其它产业聚集度普遍偏低,产业链条的上下左右延伸和产品精深加工度不够。四是两少。产品占有市场份额少,专精特新产品少。六大产业产品省外销售量仅占34.96%,国外销售量仅占10.91%,而且缺乏竞争力强的高档产品。五是两弱。技术创新能力弱,市场竞争力弱。企业研发推广应用能力不强,品牌打造力度不够,经济效益不高。六是两高。资源消耗高,资金占压率高。如我市林木蓄积量虽然有1500万立方米之多,占全省的1/6,但年消耗量高达1200万立方米,不改变初加工、粗加工方式,难以支撑林产业长足发展。多数企业两项资金占压量大、库存多,资金占压严重。
产生问题的原因: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高。一些党政和部门领导同志不能充分认识发展六大支柱产业的重要性,思想不统一,认识不到位,有的县区没有成立专门领导机构,没有配备专职工作人员,对六大产业发展不以为然、漠然视之。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。没有做到逐个产业研究、逐个措施落实、逐个项目去抓、逐个企业去办。三是资金供应缺口太大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全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缺口高达61亿元,其中新投产项目流动资金缺口28亿元。四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。尤其缺乏六大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、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。五是市场体系不健全。虽然近两年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步伐较快、效果比较明显,但资金、技术、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,制约了六大产业的快速发展。六是外部环境不宽松。硬环境方面,主要是园区基础设施不配套,功能不齐全;软环境方面,主要是政府转变职能不到位,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。针对上述问题,我们必须客观分析现状,正确面对现实,认真研究,统一思想,把培育六大支柱产业作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、第一要务、重中之重,抓在手上、抓紧抓好、抓出成效。
二、坚定把六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
(一)要明确培育支柱产业的重要性。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。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,发挥优势,张扬特色,着力培育一批支柱产业,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。加快构筑在区域经济内部有带动力、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、在长远发展中有持续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体系,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。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,培育支柱产业是发挥区域优势的需要,是集约资源的需要,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,是提高地方竞争力的需要,也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协调发展的需要。发展支柱产业,可以带动区域整体经济高速增长,可以增强特定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,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集聚规模实力,使一个地区的发展后来居上。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兴起之时,就是这个地区经济腾飞之日。世界各国、各地区都非常注重研究、培育、发展自己的支柱产业。美国在西部开发时就把支柱产业定位为信息和电子产业,1994年加利福尼亚州国民生产总值跃居50州之首,西部超过了东部。瑞士的主导产业是金融、旅游和以手表为主的出口型工业。我国在党的十五大把机械电子、石油化工、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确定为支柱产业。现在北京、上海各有六大支柱产业,江西赣州也有六大支柱产业,顺德有三大支柱产业。当然,支柱产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变化,但不论什么时候支柱产业都是立国之本、立市之本。我们必须明确支柱产业的极端重要性,把培育支柱产业放在战略性、全局性的高度来认识、来研究、来对待。
(二)要明确支柱产业的主要特征。所谓支柱产业,是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现状、发展变化趋势,为取得最大产业经济效益,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而确定的重点和优先发展的产业,是在区域工业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、比重较大(一般占GDP总量的7-8%以上)、综合效益较好且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产业,是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和广泛的商品交换基础上专门化、社会化、商业化了的产业,是产业链长、关联度高、对区域经济驱动力大、能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。它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,支撑着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。
支柱产业的主要特点有三:大、强、高。“大”,就是大产业,产业规模大,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大,与本地技术创新关联度大,与周边地区产业关联度大,在全球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。“强”,就是强企业,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、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、很强的品牌影响能力、很强的关联度。“高”,就是有很高的利润率和很高的增长速度。支柱产业不同于主导产业,是主导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,应下大力把主导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。
(三)要明确培育六大支柱产业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的正确选择。从市场需求分析,六大产业产品市场需求量很大,而且越来越大;从生产要素分析,我市有丰富的水、电、煤及农产品等资源,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;从国家产业政策分析,六大产业完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,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;从科技水平分析,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,拥有一批可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,各类技术力量达到了一定水平。总之,我市发展六大产业有市场,有效益,有基础,有条件,完全可以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。
(四)要明确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基本原则。我市六大支柱产业发展,要遵循“市场导向、政府推动,优化结构、重点突破,注重结合、协调发展”的战略思路。要坚持五项基本原则:一是市场化原则。强化市场观念,以市场为导向、以效益为中心,一切跟着市场走,一切围着市场转。二是集约化原则。要走集约化经营路子,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粗放式增长。三是开放原则。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,要组织动员全球资源为我市六大产业发展服务。四是创新原则。靠创新增强实力,靠创新增强竞争能力,靠创新增强发展后劲。五是可持续发展原则。六大产业必须注意坚持可持续发展,千方百计降低消耗,减少环境污染。特别是煤炭开发要走煤电化建一体的新型发展路子,不能只注重挖煤不注重配套产业发展,不能若干年后煤挖完了、地塌陷了、开发商走了、老百姓穷了。煤开到哪里,土地就要征到哪里,就要吸收哪里的劳动力;要规划使用好塌陷区土地,现在干什么,将来塌陷了干什么,都要超前谋划;对劳动力要通盘考虑、统一消化,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、使用。总之,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,坚持经济、社会、资源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,走科技含量高、经济效益好、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、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。
(五)要明确大的产业布局。我市新一轮城市规划确定,六大产业发展布局为“一横、两纵”。“一横”,就是从巨野到东明327国道沿线,主要集中能源、化工、机械三大产业。“两纵”,西线为鄄城—菏泽—定陶—曹县,东线为郓城—巨野—成武—单县,主要集中林产业、食品加工业和棉纺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。
三、用心研究促进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
紧紧围绕“把主导产业做大、把优势企业作强、把招商引资做活、把发展环境搞优”这一目标,重点抓好六项措施。
(一)深入搞好产业规划,引导支柱产业发展。要进一步深化、细化研究六大支柱产业中的每一个产业,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际市场变化,制定详细的产业规划。一要以全球视野、全局观念、行业高度来审视六大产业。不但要在山东、在全国,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审视制定的规划有没有发展前景、有没有竞争力。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以效益为中心。三要高度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手段的变化。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,坚决不上。四要聘请专业机构和专家对每个产业进行系统研究、反复论证,逐个编制发展规划。要用科学的理念指导产业发展,上下左右拉长产业链条。一方面要搞好现有产品精深加工。目前,我市小麦只是加工成面粉,花生、大豆只是加工成花生油、豆油,棉花只是纺成纱、织成了低档次匹布,牛羊也只是简单的宰杀冷冻,附加值很低。如果搞好精深加工,增加值、税收、利润就会成倍增加。另一方面要搞好延伸的产品和产业。如,食品产业需要有食品包装、食品加工相配套,食品包装需要有包装材料、包装印刷相配套,食品加工需要有加工机械相配套。林产业除林产品加工外,需要有林业机械、林业化工及信息、科技服务相配套等。五要慎重对待每一个新上项目。对新上的每一个项目都要科学论证,做好可行性研究,千万不能项目投产之日就是关门倒闭之时。六要高度关注纺织和木材加工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。对新上的中小企业要搞好统筹,正确引导,不能放任自流,任其盲目上马,眼看着老百姓往火坑里跳。七要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。不能是菜就往篮子里剜,要看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规划。八要高度重视污染问题。千万不能污染环境,不欠新帐,还上老帐。总之,要立足本地优势,看准发展大势,做细做好产业规划。
(二)加快做大龙头企业,支撑支柱产业发展。一个地区的崛起往往是靠一两个支柱产业的带动,而一个支柱产业的发展往往又是靠一两个大型企业的引领。因此,我们要把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作为六大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,靠引进投入大、产出多、拉动力强、占用资源少的大项目拉动产业发展,形成产业发展集群。一要靠投入做大龙头企业。以大投入促其龙头企业大发展。二要靠技改做大龙头企业。技术改造成本低、周期短,是做大龙头企业的好办法。东明石化、圣奥化工等不少骨干企业都是靠技改发展壮大的。三要靠合资合作做大龙头企业。达驰变压器、华星油嘴油泵等要主动与当今世界上实力最强、规模最大、产品档次最高的企业合资、合作,做大做强。四要靠挖潜做大龙头企业。有些企业如东明石化等,不需要扩大规模,只要完善配套措施,解决好资金、原材料等有关问题,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能力。五要靠重组、整合做大龙头企业。目前,我市木材加工、食品加工、棉纺等行业有很多企业都只是“小不点”,要通过重组整合,把企业做大。六要搞好大型专业市场。大型专业市场以及每年一度的林交会等本身就是一个龙头,对产业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,一定要下决心搞好。
(三)加强工业园区建设,促进支柱产业发展。实践证明,支柱产业要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,必须向园区集中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园区建设,提高配套水平。一是按照标准化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园区功能。二是创新招商方式,搞好产业招商。要把我市的产业规划、产业政策、园区环境、发展重点向客商讲清楚,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搞好定点招商、中介招商。三是完善政策,优化环境。四是把好“三关”。即投资密度关、产业选择关、环境影响关,选择实力强、技术含量高、能耗低的企业进入园区。五是搞好黄河故道开发。黄河故道开发好了,就可以开辟一个大型工业园区,崛起一个现代工业新城。
(四)大力拓宽融资渠道,支持支柱产业发展。一是搞好产业招商,使之成为六大产业企业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。二是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、信贷资金对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。要搞好银企合作,抓好银企合作项目落实,提高企业信用水平,优化金融环境。三是培植上市资源。引导帮助达驰、步长等企业上市融资,实现我市企业上市“零”的突破。四是建立信用担保体系,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。要扩大市级担保公司规模,提高担保能力;县里也要成立担保公司。五是支持企业运用资本经营的办法筹集发展资金。
(五)增强技术创新能力,推动支柱产业发展。一是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。二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。建立企业开发中心,实施产学研联合,加快科研成果转化,增强企业竞争能力。三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,实现二次创业。木材加工、食品加工等传统劳动密集、资源密集型产业要瞄准市场,积极研发高科技含量产品,利用高新技术改进生产,千方百计扩大规模。四是加快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。名牌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金钥匙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如果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,皇帝的女儿也愁嫁,好酒也需多吆喝。我们要加强名牌产品的培育,既要真材实料地生产好产品,又要搞好产品的包装和宣传。五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。人才是六大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。要坚持培养、引进、使用、组织、借用多管齐下,多种手段并用,千方百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六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,增强企业活力。
(六)抓好服务体系建设,保证支柱产业发展。一是完善产业承载功能,打造适应大项目、大产业发展的大平台。要有一流的工业园区;要有配套的产权、金融、技术、劳动力、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和诚信系统;要有完善的法律、咨询、培训、代理、评估等中介组织;要有现代物流和上下游配套;要有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,特别是信用担保体系;要有现代出口服务体系,如海关、口岸、商检等。二是塑造最具亲和力的软环境。着力打造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、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、周密周到的服务环境、文明向上的文化环境和平静安全的治安环境。
四、转变作风,真抓实干,推动六大支柱产业发展
一是确立明确的年度发展目标。市县两级都要制定具体的方案和措施,对于年度达到什么目标,要做到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。二是认真学习外国外地成功经验。下决心外出考察,学点真东西,只靠关起门来自己感悟是出不了什么好思路、好办法的。煤炭和电力发展政策性很强,关键是争取国家批准。其它产业,必须走出去学习。如食品工业到底向什么方向发展、怎么发展、上什么产品?林产业到底哪些地方发展得最快、规模最大、档次最高、效益最好?等等,都要好好考察、搞得一清二楚。三是形成强大合力。坚持党委领导、政府挂帅、部门配合,切实做到大事大办、特事特办、好事快办、急事先办、难事必办。否则,六大产业很难发展起来。四是建立健全工作体系。市里六大产业办公室要积极开展工作。各个产业专班的牵头单位要重新研究调整:能源产业由发改委牵头,林产业由林业局牵头,食品产业由经贸委牵头,化工产业由机电石化协会和药监局牵头,纺织产业由经贸委和轻纺协会牵头,机械产业由经贸委和机电石化协会牵头。各行业协会根据六大产业发展需要,该充实力量就充实。五是抓住“人”这个关键。要把能打硬仗的干部选派到六大产业主管部门和关键岗位去锻炼。在经济工作会议上,要大张旗鼓地表彰“十五”期间对发展工业经济有突出贡献的有关人员。六是落实“三个体系”。严格按规定兑现奖惩,说了算,定了办,不放空炮,以此更好地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促进和推动六大产业大发展。
- ·10/05陈光: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发言(摘要)